詳細信息
當前位置:首頁 - 文摘精選追求自由的丁玲最終成了自由的阻礙
發表時間:2015-8-14 10:00:56 閱讀次數:
導語:新書《丁玲傳》出版,因傳主經歷的獨特性與傳記內容的史料價值而備受關注。書評人牟尼認為,早年追求個性自由的丁玲在投身中共地下革命之后頗受禮遇,卻未能逃過延安整風的批判。在作出自我批評和檢討后,丁玲依然忠誠于革命,遵循“文藝為政治服務”的思想而創作。1949年以后,丁玲雖屢次受到政治運動打擊,卻在平反之后仍舊陷入宗派斗爭,并公開主張多寫樂觀昂揚的作品,對一些作家的反思性、“暴露性”作品表示批評。晚年丁玲在文學上的觀點明顯落伍于新時代,顯示出為人們普遍厭棄的頑固與陳腐。而她以文壇前輩或成名作家的身份,引導人們和自己一樣繼續忠誠于過往信念,則侵犯了其他人的思想自由。
如果以文學成就和思想史、革命史的綜合影響力而論,丁玲無疑遠遠超過了張愛玲、蕭紅和冰心等作家。如果以經歷的復雜性和左翼作家的范本性而論,丁玲更非其他女作家所能比擬。當小清新對于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情變化做出詩意的詮釋,當蕭紅與蕭軍、端木蕻良的情事成為人們的歷史話題,被遺忘于歷史中的丁玲,因為李向東、王增如的《丁玲傳》(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年5月版)中豐富扎實的史料考證,再度成為研究者們關心的話題。她與瞿秋白、胡也頻、馮雪峰、馮達、彭德懷、陳明的感情糾葛,不僅顯示出與張愛玲、蕭紅決然不同的敢愛敢恨與潑辣大膽,更重要的是,她與周揚的恩怨貫穿了1940年代之后的半個世紀,在革命史、思想史和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。直到今天,其掀起的波瀾也未完全平息。
丁玲早年追求個性自由,并開始從事文學創作,很快就在國統區文壇奠定了聲譽。其后,又與胡也頻一起投身中共地下革命。在胡也頻被殺害之后,丁玲的知名度又因為被國民黨逮捕、沈從文等人營救并公開呼吁更加擴大。憑借其知名度,丁玲在逃脫國民黨的監視居住之后,在上海和北平繼續其文學創作并非難事。但是,她甚至拒絕了潘漢年勸其去法國為中共籌款的方案,義無反顧地投奔延安。頗受毛澤東禮遇的丁玲,一直以毛的贈詩“昨日文小姐,今日武將軍”為榮,即便因為雜文《三八節有感》、小說《在醫院中》而在延安整風中受到批判,作出自我批評和檢討,也依然忠誠于革命。為此,她不辭勞苦,按照共產黨的政策宣傳抗日。在文學創作上,她在中共“黨管文藝”的管理體制下,遵循“文藝為政治服務”的思想而創作出了長篇小說《太陽照在桑干河上》。
然而,她與周揚的宗派之爭卻為她帶來了二十多年的艱苦磨難。兩人的結怨,始于周揚刻意卡住不出《太陽照在桑干河上》之后。自1955年周揚構陷的“丁陳反革命集團案”事發,“變節問題”成為了周揚加諸其身的一個緊箍咒。到上世紀70年代末,丁玲與其他受難者一樣,經歷了一回人間地獄。在丁玲看來,周揚在毛澤東面前的讒言和構陷是自己失勢的根本原因。而歷史學家高華的分析卻是:“在歷史上,左翼文化人和革命的關系一直是一對難于解決的矛盾:左翼知識分子傾向革命,這就和共產黨發生思想和組織的關聯;左翼知識分子還要‘民主’和‘個性解放’,這就和共產黨的‘思想一致性’和集體主義發生矛盾;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”最具革命性“的農民,革命自要滿足和代表他們的利益和心理、情感要求,左翼文化人卻深受五四‘改造國民性’等‘啟蒙’思想的影響,不思改造自己,反而要去改造農民的所謂‘落后’和‘愚昧’;革命要前進,離不開思想和組織的高度一元化,更離不開革命的化身--革命領袖的思想和組織領導,左翼文化人卻喜歡高談‘個性獨立’和‘抽象的平等’,對敬仰和服膺革命領袖的必要性缺乏起碼的認識,更不會像樸實的陜北農民那樣去歡呼‘大救星’?!?br /> 然而,在宗派斗爭中“打敗”丁玲的周揚,同樣在“文革”中被打倒。70年代末期,痛定思痛的周揚在思想解放的浪潮下,在胡耀邦大舉平反冤假錯案時,向很多過去被其傷害的文化人道歉,并對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做出思索,顯示出“從左轉右”的思想跡象。然而陰差陽錯,他唯獨沒有向被其傷害最深的丁玲道歉,導致丁玲致死也沒有原諒他。正因為如此,丁玲在周揚因為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而在政治上失勢之后,以“政治正確”的話語對其發動了反攻。在此過程中,她不惜口出惡語,惡毒傷害了過去有恩于己的沈從文,其言行顯示出落伍于時代的思想跡象。盡管“過去說我右的人今天都在臺上說我左”不假,但是,她晚年對于“傷痕文學”頗有微詞,公開主張多寫樂觀昂揚的作品,并對一些作家的反思性、“暴露性”作品表示批評,對于剛剛經歷文革傷痛未平的幾代文化人而言,無疑是“舊傷未愈,又添新傷”。她以八旬高齡為自己在政治上的冤屈呼吁奔走的確令人同情,而她文學上的觀點則明顯落伍于新時代,顯示出為人們普遍厭棄的頑固與陳腐?;蛟S,與她相比有過之而不及的作家并不在少數,但是由于丁玲名氣最大、資歷最老,成為眾矢之的也就在情理之中。
丁玲晚年的言論,意在表達自己對于革命、對于中共的忠誠。如果這僅僅是她個人的選擇,那當然無可厚非。但是,如果其他作家和親歷者,對于這場革命、對于自己曾經的信仰已經產生懷疑,而丁玲卻要以文壇前輩或成名作家的身份,引導人們和自己一樣繼續忠誠于過往信念的時候,她已經越俎代庖,侵犯了其他人的思想自由。在新時代下,這種權利的“越位”只能徒增他人反感。丁玲可以雖九死其猶未悔,對于自己畢生堅持的信念至死不渝,其他人也有權利反躬自問,并做出自己的反省和思考。比如巴金,對文革的反思促使他寫出了《隨想錄》;比如韋君宜,對于自己走過的道路的深刻反思使她寫出了《思痛錄》。時至今日,巴金和韋君宜仍備受各界推崇。而丁玲在“文藝為政治服務”思想指導下的作品,只不過是資中筠先生所說“頌圣”傳統的產物,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讀者寥寥。具備永恒價值的文學作品,永遠是那些摒棄政治標準,一任天性的創作和抒情。
如果以文學成就和思想史、革命史的綜合影響力而論,丁玲無疑遠遠超過了張愛玲、蕭紅和冰心等作家。如果以經歷的復雜性和左翼作家的范本性而論,丁玲更非其他女作家所能比擬。當小清新對于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情變化做出詩意的詮釋,當蕭紅與蕭軍、端木蕻良的情事成為人們的歷史話題,被遺忘于歷史中的丁玲,因為李向東、王增如的《丁玲傳》(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年5月版)中豐富扎實的史料考證,再度成為研究者們關心的話題。她與瞿秋白、胡也頻、馮雪峰、馮達、彭德懷、陳明的感情糾葛,不僅顯示出與張愛玲、蕭紅決然不同的敢愛敢恨與潑辣大膽,更重要的是,她與周揚的恩怨貫穿了1940年代之后的半個世紀,在革命史、思想史和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。直到今天,其掀起的波瀾也未完全平息。
丁玲早年追求個性自由,并開始從事文學創作,很快就在國統區文壇奠定了聲譽。其后,又與胡也頻一起投身中共地下革命。在胡也頻被殺害之后,丁玲的知名度又因為被國民黨逮捕、沈從文等人營救并公開呼吁更加擴大。憑借其知名度,丁玲在逃脫國民黨的監視居住之后,在上海和北平繼續其文學創作并非難事。但是,她甚至拒絕了潘漢年勸其去法國為中共籌款的方案,義無反顧地投奔延安。頗受毛澤東禮遇的丁玲,一直以毛的贈詩“昨日文小姐,今日武將軍”為榮,即便因為雜文《三八節有感》、小說《在醫院中》而在延安整風中受到批判,作出自我批評和檢討,也依然忠誠于革命。為此,她不辭勞苦,按照共產黨的政策宣傳抗日。在文學創作上,她在中共“黨管文藝”的管理體制下,遵循“文藝為政治服務”的思想而創作出了長篇小說《太陽照在桑干河上》。
然而,她與周揚的宗派之爭卻為她帶來了二十多年的艱苦磨難。兩人的結怨,始于周揚刻意卡住不出《太陽照在桑干河上》之后。自1955年周揚構陷的“丁陳反革命集團案”事發,“變節問題”成為了周揚加諸其身的一個緊箍咒。到上世紀70年代末,丁玲與其他受難者一樣,經歷了一回人間地獄。在丁玲看來,周揚在毛澤東面前的讒言和構陷是自己失勢的根本原因。而歷史學家高華的分析卻是:“在歷史上,左翼文化人和革命的關系一直是一對難于解決的矛盾:左翼知識分子傾向革命,這就和共產黨發生思想和組織的關聯;左翼知識分子還要‘民主’和‘個性解放’,這就和共產黨的‘思想一致性’和集體主義發生矛盾;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”最具革命性“的農民,革命自要滿足和代表他們的利益和心理、情感要求,左翼文化人卻深受五四‘改造國民性’等‘啟蒙’思想的影響,不思改造自己,反而要去改造農民的所謂‘落后’和‘愚昧’;革命要前進,離不開思想和組織的高度一元化,更離不開革命的化身--革命領袖的思想和組織領導,左翼文化人卻喜歡高談‘個性獨立’和‘抽象的平等’,對敬仰和服膺革命領袖的必要性缺乏起碼的認識,更不會像樸實的陜北農民那樣去歡呼‘大救星’?!?br /> 然而,在宗派斗爭中“打敗”丁玲的周揚,同樣在“文革”中被打倒。70年代末期,痛定思痛的周揚在思想解放的浪潮下,在胡耀邦大舉平反冤假錯案時,向很多過去被其傷害的文化人道歉,并對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做出思索,顯示出“從左轉右”的思想跡象。然而陰差陽錯,他唯獨沒有向被其傷害最深的丁玲道歉,導致丁玲致死也沒有原諒他。正因為如此,丁玲在周揚因為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而在政治上失勢之后,以“政治正確”的話語對其發動了反攻。在此過程中,她不惜口出惡語,惡毒傷害了過去有恩于己的沈從文,其言行顯示出落伍于時代的思想跡象。盡管“過去說我右的人今天都在臺上說我左”不假,但是,她晚年對于“傷痕文學”頗有微詞,公開主張多寫樂觀昂揚的作品,并對一些作家的反思性、“暴露性”作品表示批評,對于剛剛經歷文革傷痛未平的幾代文化人而言,無疑是“舊傷未愈,又添新傷”。她以八旬高齡為自己在政治上的冤屈呼吁奔走的確令人同情,而她文學上的觀點則明顯落伍于新時代,顯示出為人們普遍厭棄的頑固與陳腐?;蛟S,與她相比有過之而不及的作家并不在少數,但是由于丁玲名氣最大、資歷最老,成為眾矢之的也就在情理之中。
丁玲晚年的言論,意在表達自己對于革命、對于中共的忠誠。如果這僅僅是她個人的選擇,那當然無可厚非。但是,如果其他作家和親歷者,對于這場革命、對于自己曾經的信仰已經產生懷疑,而丁玲卻要以文壇前輩或成名作家的身份,引導人們和自己一樣繼續忠誠于過往信念的時候,她已經越俎代庖,侵犯了其他人的思想自由。在新時代下,這種權利的“越位”只能徒增他人反感。丁玲可以雖九死其猶未悔,對于自己畢生堅持的信念至死不渝,其他人也有權利反躬自問,并做出自己的反省和思考。比如巴金,對文革的反思促使他寫出了《隨想錄》;比如韋君宜,對于自己走過的道路的深刻反思使她寫出了《思痛錄》。時至今日,巴金和韋君宜仍備受各界推崇。而丁玲在“文藝為政治服務”思想指導下的作品,只不過是資中筠先生所說“頌圣”傳統的產物,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讀者寥寥。具備永恒價值的文學作品,永遠是那些摒棄政治標準,一任天性的創作和抒情。
上一篇文章:余世存:在大時間里看世界 看自己
下一篇文章:無下一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