詳細信息
當前位置:首頁 - 文摘精選養生要懂“損氣”
發表時間:2015-8-14 9:49:57 閱讀次數:
第三方面,損益無偏,閑適中和?!兜赖陆洝返?2章講:“故物或損之而益,或益之而損?!庇袚p有益,所謂損就是棄掉,益就是攝取,這兩個都不是說只偏向一種,只有攝取沒有排泄,肯定不行,兩方面都必須有的,關于這個,老子說了這個損,“或損之而益,或益之而損”,從哪里來?
我們看《易經》的損卦,它是從《易經》的損卦來的,“損益盈虛,與時偕行”,它是“山下有澤,損。君子以征忿窒欲”。怎么損呢?損氣就是過分的欲望,從養生角度來講,就是要懂得損氣,這是過度的欲望。益,《易經》怎么講益卦呢?“損上益下,民說無疆;自上下下,其道大光?!边@個什么意思?因為巽這個卦在上面,兩層組合,上面這個部分是巽卦,底下是震卦,巽是風,震為雷,所以講風跟雷組合在一起,“自上下下”,就是指那個風,風下來了,跟雷,風雷相感,所以“其道大光”,它講“君子以見善則遷,有過則改”,這個是益的卦象。損益這個問題,總的精神就是指導人要去除過分欲望,不能憤怒,這樣一個精神。
《道德經》第48章,正是對《易經》的損益兩卦它的精神的一個發揮,它說“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損之又損,以至于無為,無為而無不為”?!盀閷W”,就是你學習,不論是學習生活知識,還是其他專業各種知識,你要不斷進步,就是要“日益”;“為道日損”,你在修行的時候,比如你每一天有一個時刻是要練功的,靜下來盤腿而坐,這個時候什么都不要想,都要懂得放下,不要把問題帶到那個時刻,什么東西都放下,這就是“損”,你懂得放下,你就沒有雜念,你才能夠靜坐,才能夠有效果,所以這個就是“損”;“損之又損”,在這樣的時刻,修身養性的時刻,你要盡量排除欲望,排除雜念,到了整個腦子一個空靈狀態,這就是“無為”,“以至于無為”;“無為而無不為”,你只要到了這個空靈狀態,接著你大智慧就來了,因為你得到最好的休息,因為你調整了,你很好地休息,這個時候你精神就來了,你休息好了,人狀態就好了,思想就活躍了,就有可能出新的點子,有閃亮的思想,它就會出來,所以什么叫“無不為”?大智慧來了,你開悟了,當然就有好辦法,這就是“無不為”了。
那么關于這方面,李道純講一個“中和”養生。我們剛才講到損,“損之又損,以至于無為”,這個損最后進入中和的狀態。
李道純,元代的道家學者,他有一本書叫《中和集》,他就說:“喜怒哀樂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?!鼻懊鎯删涫恰吨杏埂防锩嬖瓉淼脑?,后面做進一步發揮,他說:“未發,謂靜定中謹,其所存也。故曰中?!本褪悄阆才愤€沒有,就是很安靜狀態,在這種狀態,你存,一直保持這個狀態,這就是中,所以中是道家很強調的一個狀態,老子強調守中,“多言欲窮,不如守中”,守住這個中和,這個中實際上就是一個能夠讓氣不偏,能夠順、通暢的一個前提,就是中。
那么《中和集》還說道:“存而無體,故謂天下之大本。發而中節,謂動時謹其所發也,故曰和。發無不中,故謂天下之達道?!边@個說的是什么呢?“存而無體”,這個存,你在存天地之正氣,你已經到了那種無戀的存在,無體,你不知道這個道存在哪里,到了無戀的狀態,這個就是“天下之大本”,這個從養生角度來講的,就是你已經歸宗了?!鞍l而中節”,你這個情緒發出來了,不過分,“動時謹其所發也”,就是發了有節制,喜怒哀樂,人的情緒不可能一直壓抑住,壓抑住對人肯定沒有好處,但是不能過分,強調了是這個情緒的產生、抒發要有一定的度,這就是和?!鞍l無不中,故謂天下之達道”,就是你能夠處理這個情緒,恰到好處,這就是道。這就是李道純所說的。
如何貫徹道法自然這樣的養生思想,請聽下一講《身國共治——文化養生之范式》。
(本文系騰訊道學獨家原創稿件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)
我們看《易經》的損卦,它是從《易經》的損卦來的,“損益盈虛,與時偕行”,它是“山下有澤,損。君子以征忿窒欲”。怎么損呢?損氣就是過分的欲望,從養生角度來講,就是要懂得損氣,這是過度的欲望。益,《易經》怎么講益卦呢?“損上益下,民說無疆;自上下下,其道大光?!边@個什么意思?因為巽這個卦在上面,兩層組合,上面這個部分是巽卦,底下是震卦,巽是風,震為雷,所以講風跟雷組合在一起,“自上下下”,就是指那個風,風下來了,跟雷,風雷相感,所以“其道大光”,它講“君子以見善則遷,有過則改”,這個是益的卦象。損益這個問題,總的精神就是指導人要去除過分欲望,不能憤怒,這樣一個精神。
《道德經》第48章,正是對《易經》的損益兩卦它的精神的一個發揮,它說“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損之又損,以至于無為,無為而無不為”?!盀閷W”,就是你學習,不論是學習生活知識,還是其他專業各種知識,你要不斷進步,就是要“日益”;“為道日損”,你在修行的時候,比如你每一天有一個時刻是要練功的,靜下來盤腿而坐,這個時候什么都不要想,都要懂得放下,不要把問題帶到那個時刻,什么東西都放下,這就是“損”,你懂得放下,你就沒有雜念,你才能夠靜坐,才能夠有效果,所以這個就是“損”;“損之又損”,在這樣的時刻,修身養性的時刻,你要盡量排除欲望,排除雜念,到了整個腦子一個空靈狀態,這就是“無為”,“以至于無為”;“無為而無不為”,你只要到了這個空靈狀態,接著你大智慧就來了,因為你得到最好的休息,因為你調整了,你很好地休息,這個時候你精神就來了,你休息好了,人狀態就好了,思想就活躍了,就有可能出新的點子,有閃亮的思想,它就會出來,所以什么叫“無不為”?大智慧來了,你開悟了,當然就有好辦法,這就是“無不為”了。
那么關于這方面,李道純講一個“中和”養生。我們剛才講到損,“損之又損,以至于無為”,這個損最后進入中和的狀態。
李道純,元代的道家學者,他有一本書叫《中和集》,他就說:“喜怒哀樂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?!鼻懊鎯删涫恰吨杏埂防锩嬖瓉淼脑?,后面做進一步發揮,他說:“未發,謂靜定中謹,其所存也。故曰中?!本褪悄阆才愤€沒有,就是很安靜狀態,在這種狀態,你存,一直保持這個狀態,這就是中,所以中是道家很強調的一個狀態,老子強調守中,“多言欲窮,不如守中”,守住這個中和,這個中實際上就是一個能夠讓氣不偏,能夠順、通暢的一個前提,就是中。
那么《中和集》還說道:“存而無體,故謂天下之大本。發而中節,謂動時謹其所發也,故曰和。發無不中,故謂天下之達道?!边@個說的是什么呢?“存而無體”,這個存,你在存天地之正氣,你已經到了那種無戀的存在,無體,你不知道這個道存在哪里,到了無戀的狀態,這個就是“天下之大本”,這個從養生角度來講的,就是你已經歸宗了?!鞍l而中節”,你這個情緒發出來了,不過分,“動時謹其所發也”,就是發了有節制,喜怒哀樂,人的情緒不可能一直壓抑住,壓抑住對人肯定沒有好處,但是不能過分,強調了是這個情緒的產生、抒發要有一定的度,這就是和?!鞍l無不中,故謂天下之達道”,就是你能夠處理這個情緒,恰到好處,這就是道。這就是李道純所說的。
如何貫徹道法自然這樣的養生思想,請聽下一講《身國共治——文化養生之范式》。
(本文系騰訊道學獨家原創稿件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)
上一篇文章:無上一條
下一篇文章:保安員思想工作不容忽視